一、导论

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提出《论新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首次提出

1945年,党七大,刘少奇提出《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 理论成果

  • 毛泽东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3. 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二、毛泽东思想

2.1 思想的形成

1. 背景

国内

  1. 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2.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历史产物
  3. 新的社会生产力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国外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时代,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2. “二战”后两大阵营对立和争斗

2. 发展

  • 萌芽:《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中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为基本思想
  • 形成:《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成熟:《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著作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诸多性质,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
  • 发展:《论人民民主》《论十大关系》

2.2 主要内容(重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基本点:

  1. 依附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有革命要求但易动摇的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2. 帝国主义侵略,缺少资产阶级民主,所以需要长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革命三大法宝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现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原则:党指挥枪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 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实行民主制度,政治上官兵平等
  2. 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游击战提升至战略地位,总结十大军事原则

4. 政策和策略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革命工作要极端负责,要艰苦奋斗和不怕牺牲

6. 党的建设理论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
  3. 批评与自我批评

7. 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理论

2.3 活的灵魂(重点)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简称《历史决议》

1. 实事求是

地位: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 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物内在联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 清醒认识和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3.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2. 群众路线

地位: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1. 坚持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
  2.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3. 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 独立自主

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1. 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最积极作主张,自己来处理
  2.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2.4 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3.1 形成依据

3.1.1 国情

  1. 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两大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间的矛盾)
  3. 近代中国革命根本任务在于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变革生产关系

3.1.2 时代特征

  1.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
  3. “两步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与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任务

3.1.3 实践基础

  1. 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呼唤新的革命理论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辛探索奠基

3.2 总路线(重点)

3.2.1 总路线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3.2.2 革命对象

帝国主义(首要对象)

封建地主阶级(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和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官僚资本主义(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的买办封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2.3 动力

无产阶级:最基本动力,领导力量

农民阶级:主力军

城市小资产阶级:可靠同盟者

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

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与动摇性

3.2.4 领导力量

  1.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上还是资产阶级手上
  2. 中国无产阶级受三座大山压迫,彻底革命性;分布集中;以破产农民为主,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领导权问题解答

  1.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上还是资产阶级手上
  2. 无产阶级领导权是通过与资产阶级争夺实现的
  3. 必须建立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的关键)
  4. 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
  5. 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是实现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3.2.5 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前途:社会主义

革命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

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区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要联合资产阶级的

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性质,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3.3 基本纲领(重点)

3.3.1 政治纲领

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一破,一立)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3.3.2 经济纲领

两没收一保护

主要内容: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特色内容:保护民族工商业

3.3.3 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4 道路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4.1 背景

  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的重心转向农村
  2. 秋收起义失败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理论初步形成
  3. 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从此确立

3.4.2 必然性

  1. 社会发展不平衡
  2. 革命群众基础好
  3. 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4. 相当力量的红军存在
  5. 党的有力领导

3.4.3 内容

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主要形式,是其他二者的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战略阵地,是其他二者的依托,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三者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3.4.4 意义

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3.5 三大法宝

3.5.1 统一战线

两个联盟:

  1. 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2. 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4.1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4.1.1 性质

  1.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成分:
    1.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2.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3.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4.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5.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三种经济成分: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绝大多数的个体经济,民族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1. 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矛盾: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工人阶级<=>资产阶级

4.1.2 总路线

1953年,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一化三改

  1. 社会主义工业化
  2. 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

4.2 改造道路(重点)

4.2.1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3.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初级:土地入股,分配时土地入股按劳分配

高级:取消土地报酬,按劳分配

4.2.2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 三个步骤:
    1. 手工业供销小组,国营商业或者供销合作社供给原材料和包销产品
    2.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
    3.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按劳分配

4.2.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和平赎买:国家有偿私营改国营,资本主义私有制改社会主义公有制,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发挥私营工商业积极作用

团结各界,巩固发展统一战线

让有能力的民族资产阶级为社会主义做贡献

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并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私人资本在政治经济对社会主义依赖

  1. 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三个步骤: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初级: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

高级:公私合营,个别行业与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1. 把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4.3 历史经验(重点)

  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 采取积极引导,区别对象,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方式进行改造
  4. 指导思想上不能急于求成,急躁冒进

4.4 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确立

  1. 1954年第一届人大上宪法公布,表明我国实行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成社会主义国家
  2.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4.5 重要意义

  1.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 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历史性伟大胜利
  3.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5.1 重要理论成果(重点)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5.1.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重点)

  1. 充分调动一切国内外直接间接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2.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 发展社会民主政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建设规律

5.1.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重点)

  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 两类社会矛盾:(对抗性,专政)敌我矛盾和(非对抗性,民主)人民内部矛盾

5.1.3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 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两条腿走路”:重工业与轻工业、大型与中小型企业等同时并举
  2. 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
  3. 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重视知识分子工作
  4.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与运行机制

5.2 初步探索的意义(重点)

  1. 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3. 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5.3经验教训(重点)

  1.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 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与国力相适应,不可急于求成
  4.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 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不可关起门来搞建设

六、邓小平理论

6.1 理论问题(重点)

6.1.1 背景

  1.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 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 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6.1.2 基本理论问题(重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 关键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 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 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3. 建设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1.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2. 共同富裕

6.2 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6.3 主要内容

6.3.1 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和精髓

6.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1.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性质: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4. 党十五大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

6.3.3 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
  2. 基本途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1.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 根本任务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政治保证问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4. 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问题:坚持改革开放
    5. 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 根本立足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4. 奋斗目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6.3.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发展生产力:靠自己发展,离不开科学

6.3.5 “三步走”战略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思想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

  1. 先解决温饱问题
  2. 再达到小康水平
  3. 最后基本实现现代化

6.3.6 改革开放理论

实质与目标: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革体制,实现现代化

  1.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2. 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 是新的事业与大试验
  4. 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包括对所有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开放,需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需要坚决维护我国独立自主权利

6.3.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
  2.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劣,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是要把两者优势结合起来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6.3.8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根本方针

两手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

6.3.9 “一国两制”构想

基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核心与基础)

两制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制度;高度自治;和平统一的同时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6.3.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1.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
  2. 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3. 社会主义的依靠来自人民
  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

6.4 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七、三个代表

7.1 核心观点

  1.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2 主要内容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6.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八、科学发展观

8.1 科学内涵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8.2 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8.3 主要内容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6.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